招商推荐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纸网访谈 » 正文

造纸人物故事:从小商贩到纸业大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16  浏览次数:8294
核心提示:黄奕聪,金光集团(Sinar Mas Group)的创建人。他一再强调:人们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是努力勤奋工作。当他被评为东南亚富有的5
  黄奕聪,“金光集团”(Sinar Mas Group)的创建人。他一再强调:“人们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是努力勤奋工作。”当他被评为东南亚富有的50位大富豪及企业家之一时,他说:“我出身贫寒,没有多大才能。不过,我有理想和愿望,讲信用,肯动脑筋,努力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扎实地工作。”




  黄奕聪,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中国印尼华侨,凭他勤劳的双手和独到的企业家胆色与智慧,从小商贩发展成印尼的食油大王、造纸大王,荣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颁发的1996年新兴市场佳总经理奖。1994年新投入巨资在中国兴建浆纸厂,造纸产量在中国位居前列。,是当今印尼第一大华人企业集团“金光集团”(Sinar Mas Group)的创建人。

  
  从小商贩到食油大王、造纸大王

  
  1930年,黄奕聪出生于福建泉州的偏僻山乡大罗溪村,7岁时随母亲南渡到印尼望加锡与父亲团聚,在当地的华光华侨小学接受中文教育。16岁时,因战乱辍学,帮父亲打点小本生意。1945年日本投降,荷兰殖民军卷土重来,印尼人民展开了民族独立斗争。当时各种食品及日用品奇缺,印尼共和军控制的地区更是如此。黄奕聪筹集到一笔款项,自己开了一家食杂店,开始了独立经营之路。

  
  1948年,黄奕聪开始经营椰油生意。黄奕聪从进入商场,就坚守“信、义”二字,赢得朋友的信任,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有一回乘帆船到是拉耶岛收购椰油,经过两天两夜艰苦的水程返回望加锡时,被军队以低价收购,血本无归。家里能卖的全卖了,仍不够还债。黄奕聪劝妻子把较值钱的嫁妆拿去典当,他说:“现在拿你的,将来十倍还你。我不能对朋友失去信义,不然就会失去一切,什么都没有了。”类似的打击后来还不止一次。上世纪50年代初,他转行加工贸易,将收购来的椰子,加工成椰干销往泗水、雅加达等大中城市,经几年的努力,月售千吨,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椰干商。

  
  1962年黄奕聪在雅加达创办经营进出口贸易的“金光公司”。1967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华人基本法令”,动员华人积极参与经济建设,金光集团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经营,乘着历史赐予的机遇,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1968年,黄奕聪的金光集团和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合股筹建“比摩利”椰油炼制厂。油厂于1970年投产后,迅速在印尼行销各地。此后几年又陆续并购、扩建了几家油厂,占到市场份额的60%~70%。到1983年,“比摩利”已成为印尼大的食用油工厂,黄奕聪也因此被称为“食油大王”。1990年,金光独家投资6亿美元,加速发展棕榈种植业和棕油加工业。

  
  1972年,金光集团收购位于泗水近郊的一家氢氧化钠小化工厂,成立集伟化学纸业有限公司,此后不断扩大浆纸业生产,逐渐成为金光公司主业。到上世纪80年代末,集团纸业的收入占集团总收入1/3以上,改变了集团食油业为主业的格局,并使印尼从一个纸张纸品90%靠进口的国家变成大量出口浆纸的国家。

  
  1982年起,金光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先在雅加达近郊与人合资购地,建设占地面积达6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80万的塞博卫星城等项目。1983年,金光集团收购印尼国际银行(BII)大部分股权,开始涉足金融业。至此,集团形成了制浆造纸、金融、农业及食品加工、房地产四大主导产业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初,黄奕聪退居第二线,由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长子黄志源接班担任金光集团第二代掌舵人。黄奕聪寄希望于继任者:“将金光集团持续发展壮大,立足亚洲,胸怀全球,有计划分阶段地进入国际市场。”


  从立足印尼到走向世界

  
  1994年,金光集团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即现在的世界纸业巨人——APP。1995年,APP在纽约挂牌上市。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APP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纸业十强之一,总资产达100多亿美元,年生产及加工浆纸总产约1000多万吨,拥有100多万公顷速生林。

  
  自1992年开始,APP开始在中国展开战略性投资行动。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中心,投入巨资建设了金东、宁波中华、海南金海等18家现代化大型浆纸企业以及现代化速林区。其中,金东纸业是中国大的造纸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大的单一铜版纸生产企业;宁波中华是中国大的工业用纸企业;金华盛是中国大的无碳复写纸企业;金红叶是中国乃至亚洲大的生活用纸企业;海南金海是中国大的制浆企业;亚龙是中国大的纸制品加工企业。

  
  目前,APP在中国拥有20余家全资或控股的浆纸企业及20余家林场,总资产约640亿人民币,年加工生产能力约600余万吨,2006年在华销售额达214亿元,拥有全职员工2.8万余名。报刊上有专家撰文称这是“中国纸业发展的分水岭”,“其规模之大、目标之远、其设备、技术、环保、管理方面的现代化形象,既让我们耳目一新,又让我们深感震撼”。


  从污染大户到环保领先

  
  造纸工业向来是环保的大敌:它需要砍伐大量的树林作原材料,每造1吨纸就要砍伐17棵大树,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造纸过程产生大量的污水污染江河,危害人类和生物的安全,据2005年中国有关部门的统计,造纸工业排放的废水占全国工业排放废水的17%。造纸过程需用大量水,中国标准是生产1吨纸要用60吨水,对于水源紧缺的中国,也是沉重的负担。因此造纸工业就成为环保人士和所在地居民的众矢之的,APP集团在各地发展也受到此困扰。而现代文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各种纸,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APP集团制定了“科技营林、环保制浆、绿色造纸”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全面实施了以林养纸、排除污染、节约用水等一系列措施,斥巨资引进先进设备,实现了“绿色造纸”。

  
  首先是造林解决原材料问题。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要求“以林定纸,先林后纸,促进生态平衡”。黄奕聪的APP公司带头实施了这一思路,在工厂所在地大造速成林,用“种六棵树,用一棵林木”的原则作规划。据2008年统计,APP在中国造林500万亩,成为中国林浆纸一体化有力的推行者。

  
  还有APP集团很重视废纸的回收,因为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的好纸。宁波中华纸厂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在被誉为“世界先进的纸板生产线”的第三期工程中,废纸已占纸浆原料的85%以上。该厂在废旧材料循环再利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友好企业的称号”。

  
  斥巨资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APP在中国已累计投资50亿元用于环保设备,已有12家工厂通过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以海南金海浆纸有限公司为例,总投资为102亿元,其中24亿元用于环保有关设备和工程,占了总投资的1/4。单是碱回收炉和回收系统共投资约2亿美元,这是个很先进设备。它把造纸浆排出的黑液(含大部分碱和木质素、细小纤维)浓缩约为80%的黑液,然后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蒸汽用来发电。这样既回收了碱,又可供全厂用电。

  
  APP集团金东纸业引进逆渗透技术,就是把要排放的污水用逆渗透的方法再处理可以回收部分的水。约有90%的水可重复利用到生产过程,把生产1吨纸的用水量降低5吨,节约大量自然水。排出的5吨废水采用生化处理,净化率可达80%,后剩下的1吨废水可用于灌溉緑化。

  
  2009年,APP(中国)顺利完成了集团首个“碳足迹”评估项目,成为国内制浆造纸行业中首家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碳排放进行全面评估的企业。“碳足迹”就是“个人、组织、活动或产品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确定你的“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并能为组织改善减排状况设定基准线。此次评估由全球第三方环境评估机构Camco独立完成,对象包括APP(中国)旗下6家制浆造纸工厂和2家林业公司,完成评估的公司产能占APP(中国)全部产能的80%以上。

  
  在印尼金光集团APP的Tjiwi Kimia浆纸厂,按照同一方针发展,荣获2008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奖。


  从企业家到银行家

  
  黄奕聪及其“金光集团”参与金融银行业相对来说比较迟,这一方面是由于70年代以前他主要致力于创建发展食用油业及造纸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资金力量尚不够强大。70年代,随着“金光集团”食用油及造纸业的逐步发展壮大,经济力量增强,黄奕聪开始参与“印尼国际银行”的经营活动,但投入资金尚不多,也没有参与领导及经营管理工作。

  
  随着“金光集团”的食用油工业及造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资金力量日益雄厚,这时创办一家银行已成为该集团的迫切需要。办银行既可为“金光集团”各企业的经营活动、融资、信贷及结算等提供便利,又可向金融银行业扩展,壮大“金光集团”的整体实力,向多元化企业集团进一步迈进。与此同时,“金光集团”可以银行为核心,作为组织、协调各企业资金配置及企业扩展的后勤部和参谋部。因此,1982年8月,黄奕聪的“金光集团”投巨资收购接办了“印尼国际银行”。

  
  “印尼国际银行”(Bank Internasional,缩写为BII)创建于1959年5月15日,本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市场银行。黄奕聪投资100多亿盾收购该行大部分股权后,即大力进行整顿。首先,他组建了新的董事会及银行经营领导管理机构,自任董事长。

  
  与此同时,黄奕聪用高薪聘用了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有工商管理、金融、财会等专业学历的专业人员担任各部门领导职务。整顿之后,“印尼国际银行”获得迅猛发展。到1984年,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该行资产总额即增至600亿盾。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展,该行先后在雅加达、泗水、棉兰、三宝垅、乌绒班当、巴里巴板、芝马墟等地的几十个大中城镇设立了分支行或办事处。1988年,该行已是在近百家私营民族银行中列居前十名的一流银行了。同年,坐落在雅加达金融中心谭林大街22号的“印尼国际银行总行大厦”正式建成启用。1988年11月8日,“印尼国际银行”被印尼政府财政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外汇银行。1989年10月,“印尼国际银行”股票正式在雅加达及泗水两市的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此时,该行的总股票为3亿股,总金额为3000亿盾。

  
  1988年,“印尼国际银行”与日本“富士银行”合资创办了“印尼国际富士银行”,与法国“劳埃德信贷银行”合资联营“印尼劳埃德信贷银行”。这两家银行创办后的头一年,成绩尚不显著,但1990年后,它们的业务取得相当大的进展。1991年,这两家银行在印尼19家与外国资本合资联营的银行中,已居于中上地位。

  
  黄奕聪的“金光集团”在“印尼国际银行”迅速扩展并取得成功的同时,还不断地创办了经营外币兑换、证券债券交易、租赁及人寿与财产保险的金融机构,使“金光集团”的金融银行业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印尼国际银行”形成为一个经营银行、保险、各种证券债券、租赁及非银行金融财务业务的银行企业集团。其属下的企业公司从1988年的10家、1990年的19家发展到1992年的22家。1990年“印尼国际银行”在全印尼的分行已有85家。1992年3月,除雅加达总行外,有6家地区主要分行、分行支行及办事处共105家。此外在新加坡设有一家代表办事处,在南美洲的乔治敦设有一家分行。1992年“印尼国际银行”的总资产已达4万亿盾,银行集团系统的全部职员人数已达3.5万人,无论从资产、经营效益等方面看,“印尼国际银行”都已跻身于印尼私营民族银行的前列,成为著名的五大私营银行之一。1990年,在全印尼118家私营民族银行中,“印尼国际银行”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黄鹏年(黄奕聪的第三个儿子)被推举为全国十佳银行家之一,且名列第二。黄鹏年说:“我们希望‘印尼国际银行’在不久的将来,将名符其实地成为真正的国际性银行。”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

  
  从金光集团创始人黄奕聪至现任董事长黄志源,致富不忘回馈社会,一向倾力扶危济困和捐助教育、医疗等事业。截至2009年4月,金光集团累计在华各项公益事业捐赠资金约5亿元人民币。主要捐赠有:1998年,捐赠北京大学百年校庆200万美元;2003年非典期间,捐赠北京一线医务人员1000万元财物;2004年,向云南省卫生厅捐赠1000万元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向云南省教育厅捐赠500万元资助地方教育事业;2005年,承诺5年内向海南省捐赠5000万元设立“海南金光助学与环保基金会”,用于支持海南教育、保护海南环境、促进海南社会和谐发展;2008年,向北京奥运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持场馆建设;2008年2月,南方大面积雪灾,向广西捐赠560万元,后又通过国家民政部追加1500万元;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向四川捐赠2000万元现金及共约160万元物资,员工向灾区捐款也超过280万元。

  
  2009年10月19日,黄志源代表集团和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向中华华文教育基金会捐赠1亿元。

  
  因金光集团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突出成就,2004年5月,荣获《福布斯》中文版“中国慈善榜”外资企业第二名;2005年4月,荣登胡润“2005中国大陆慈善企业榜”第一名;2006年4月,被胡润慈善榜评为跨国企业慈善第一名;2008年4月,成为“2008胡润企业社会责任50强”之一。2008年12月5日,由国家民政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暨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凭借对中国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奉献而荣获“中华慈善奖”。


  黄奕聪的成功之道

  
  黄奕聪在多次回答记者提问中,谈到了他本人及“金光集团”获得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金光集团”参与开发经营的产品是和亿万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在印尼及国际都拥有广大的市场,并且集团在这方面具有竞争的优势,如原料来源供应充足、便宜,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像食用油、纸张、文具等都是这样的产品。

  
  其二,反复重新投资,扩大再生产,是“金光集团”不断扩展的另一重要原则。黄奕聪及其家族每年在各企业中获得的利润,除小部门支付生活需要外,都用于重新投资、扩大再生产。他们几乎从不曾在企业所获利润中领取过红利。正如黄奕聪自己所言:“如果我获得10块钱利润,我只用5角,其他9元5角我都用来再投资,扩大生产。”“我将我们所获的利润进行再投资,不然的话,把这些钱用光或吃光,我们的企业何时才能发展壮大呢?”

   
  其三,公正,讲信用,从不失信。这是黄奕聪及“金光集团”能在国内外与各企业、金融财团及客户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叛乱,使企业经营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向其他银行借款到期时,尽管工厂企业仍在建设中,资金周转不灵,但无论困难多大都千方百计按期还清,客户紧急需求的产品,再大的困难也努力克服,按时交付。例如1989年,斯里兰卡共和国的两家纸厂遭到破坏,停止了生产。当时正值学校要开学,各种笔记本、练习本等奇缺,斯里兰卡政府即要求“金光集团”的吉伟化学造纸厂在三周内提供2500万本练习本等纸制品。该厂接此任务后,夜以继日地连续生产,按时将产品送到了斯里兰卡,解决了该国的燃眉之急,从而该公司也赢得了良好的信誉。黄奕聪在总结其一生成功的经验时曾说过:“第一努力工作,善于使用专业人员;第二公正,努力维护商业伙伴的良好关系;第三保持良好的信用,从不失信于人,我一次都未曾失过信用或毁约。”

  
  其四,遵纪守法。在遵守印尼政府的各种政策法令,和印尼政府及当地民族企业家一道共同促进印尼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这方面,突出的是黄奕聪积极响应苏哈托总统1990年3月要求印尼华人企业集团将其25%的股份转让给印尼合作社的号召,决定首批将其核心挂牌上市企业“印尼国际银行”(100万股,价值110亿盾)、“吉伟化学造纸厂有限公司”(100万股,价值90亿盾)及英达化学有限公司”(60万股,价值103.5亿盾)的股票转让给印尼合作社。黄奕聪说:“我们采取的第一步是先转让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股票给合作社。下一步再分批转让其他子公司的股票。”黄奕聪的这个举措,受到当地朝野的欢迎。“金光集团”在整个经营活动中,都严格遵守了当地政府的有关政策法令。


  后,勤奋工作、精心经营,是黄奕聪的“金光集团”赖以不断成长发展的基本的原则。黄奕聪一再强调:“人们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是努力勤奋工作。”“其中70%靠努力工作,30%靠运气和机遇。”当他被评为东南亚富有的50位大富豪及企业家之一时,他说:“我出身贫寒,没有多大才能。不过,我有理想和愿望,讲信用,肯动脑筋,努力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扎实地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成功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